黃金在歷史中具有串聯社會與跨文化的世界,並以此作為財富的標準之外,也述說了該時代的歷史故事。
大英圖書館(The British Library)在最新一檔展覽《GOLD: 50 spectacular manuscripts from around the world》(金:令人震驚來自世界各地的50份手稿)當中,透過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50份「手稿」,藉此了解黃金在手稿中所代表的意義,並且探索其背後的故事。
尤其,展覽當中,呈現許多的宗教相關的文稿,像是最古老的有在5-6世紀的金製手稿,其為當時峇厘島的Ye dhamma chant用驃文所撰寫;相似於佛教手稿。在9-10世紀也有在爪哇發現以梵文所寫的佛教教條。
大英圖書館中主責泰國、寮國與柬埔寨的策展人 Jana Igunma 博士表示.自古以來佛教與黃金有密切的關係。東南亞信奉佛教的國王和王室相信,「輪迴」是因果報應,尤其「生而為人」因為前世積累的功德最大福報。透過支持佛教僧侶團並且積極參與佛法的傳播,皇室成員無論男女,都希望可以將功德延續,目標是將他們的善業延續.死後進入極樂世界。
飾金手稿或是用金色墨汁所撰寫佛經都是支援僧侶的一部分,捐造佛像、或繪製與佛教經典相關的壁畫、布匹和版畫等,從整套的佛教三藏到寺廟的圖書館,甚至是供俸僧侶的飲食和廟宇的建造等等都是人們「做功德」的方式。
與「做功德」產生鮮明對比,在歷史上,戰爭以殘酷的形式掠奪並以此作為佛教僧侶奉養的基礎。並且透過歷史與文物的保存得知,直到 18-19世紀,東南亞所留傳下黃金手稿大量減少,主要有兩個原因,一為黃金手稿的珍貴使他們多存放在佛塔或是遺跡當中,後以穀物的形式出土;另一則是黃金用於國家間的溝通交流:
與此佐證的是現今收藏在故宮博物院中,在1827年由泰國拉瑪三世敬奉給清朝道光皇帝的《金葉表文》。
從宋朝在 973 年與越南建立朝貢關係起,中國與東南亞國家的朝貢關係中,中國的屬國進貢時需進貢貢「金銀花樹」,因當時泰國非中國的屬國,又除了越南以外,早期東南亞國家不使用紙筆或以棕梠葉代替。暹羅亦習慣以黃金作為最高敬意的表現。是以從明朝開始,其用「金葉表文(黃金打成薄片,然後在上頭刻字)」的型式進貢中國,對應中國給暹羅以紙張書寫的誥書。
現今,最為華麗的東南亞信的金製手稿是莫過於是 1756年緬甸國王阿朗巴耶 (Alaungpaya) 寫給喬治二世國王 (King George III) 的《The Golden Letter of King Alaungpaya》,這封信不僅是用金寫成,信件更有鑲嵌著紅寶石。「金」在過往不僅是財富的代表,更是國力的展現方式。
GOLD: 50 spectacular manuscripts from around the world
Location:The British Library
Period:2022/05/19-2022/10/02
Editor:Neng WANG
Photo Credit:The British Library
Reference:The British Library、故宮文物月刊2019